引子
这是一个讲述宏大背景下人类和人工智能故事的系列电影;
(资料图片)
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有着通俗易懂的故事、赏心悦目的特效和一些让人过目不忘的场景;许多的第一次让这部开山之作,一经上映就拿下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无数观众跪求第二部;
四年之后这个系列的第二部作品问世,出乎意料的是电影没有选择好走的续集制作思路:延续核心角色,辅之以更多更爆炸的场面;相反电影选择彻底打开故事的世界观,让所有观众这才意识到第一部的故事只是管中窥豹;
或许很多人都猜到了,这部系列电影就是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 《黑客帝国》
当然,我们今天想要讨论的并不是黑客帝国;而是和这个系列电影有那么一点相似的《流浪地球》系列
一. 球1到球2,开启新征程
流浪地球第一部的故事是一个简单而又宏大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不那么遥远的未来:太阳正在变得极不稳定,在一百年内就会膨胀至吞没地球。地球各国不得不团结一致组成联合政府解决该问题。而最终联合政府选择了一个带有典型的东方浪漫的方法 --- 通过建造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驶向新家园。在驶离太阳系的过程中,地球需要利用木星的引力像弹弓一样给地球加速,这无疑是一个风险极高的尝试,而人类也的确因为发动机系统的故障让地球陷入木星引力而不可自拔。随后一个半小时的故事跟随一对父子的视角在两个空间分别展开,作为父亲的刘培强在空间站和人工智能MOSS斗智斗勇;而作为儿子的刘启和联合政府一起在地球上为重启发动机而努力;最后他们成功拯救地球。
第一部电影改编自《三体》作者刘慈欣的短篇小说,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是他和20年前的黑客帝国第一部一样引爆了当年的观影热潮,中国观众从来没有看过这样一部基于中国视角的拯救地球行动 --- 即使许多人读过刘慈欣的原著,但也未曾想象如此绚丽的影视化表达。无论是抬头仰望星空 --- 木星那个硕大的气体星球中诡异的红斑;还是万颗行星发动机点燃后 ---- 被蓝丝带一样的发动机喷流包裹的地球;都将电影的视觉呈现带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正是因为第一部的巨大成功,无数观众摇旗呐喊 --- 就像第一部黑客帝国上映之后一样 ---- 要求拍摄续集。
万众期待下的续集难于上青天,这是有道理的。第一部作品就像一个提前放映4年的预告片将观众定位,久经考验的电影爱好者们已经在脑海里描绘好了预期的景象 --- 而这也正是续集拍摄的最大险阻:如何在满足观众预期的同时,还能将第二部电影导向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
四年之后,郭帆导演为我们带来了流浪地球2 --- 一部不能再用“简单”概括的故事。第一个出乎预料的选择就是球2在第一部和当今现实之间定下了时间的锚点 --- 故事发生在第一部地球流浪之前,意图为我们进一步勾勒这个流浪的世界。从故事的时间维度上,球2从联合政府众多拯救地球计划中讲起,代表流浪地球的移山计划在在和数字生命计划以及方舟计划的竞争中艰难获胜。推行移山计划需要3个步骤:首先证明地球上的行星发动机能够拥有足够的推力,其次实现逐月计划推离月球;最终在全球维度调度所有发动机点火推动地球。移山计划的实行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危机:2044太空电梯危机、2058月球危机;但是在人类的共同努力和重大牺牲下,终于排除万难成功点火并流浪地球。电影从视角维度布置了三条明线,分别是第一部主人公刘培强、科学家图恒宇以及中国联合政府代表周喆直;以及一条暗线MOSS/550系列量子计算机。这四条线在几个重大节点上的穿插交互并互相影响,成功将一个四年前所有观众就知道结局的故事引向了始料不及的方向。
或许是因为影片开篇就用一场太空电梯+人机大战的特效大戏成功逼出观众肾上腺素,导致很多观众之后很难跟上故事节奏,也不能理解电影中众多比喻、暗示的镜头的原因 --- 这导致了第一次观影时对于电影中角色的一些行为感觉如此格格不入。即便看完了彩蛋,很多人也是一种“懂了,但没全懂”的状态 ----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郭帆导演饱和式埋梗导致的信息爆炸。
在这里我们不去细究故事细节,当一部科幻电影能让观众在观影后不仅仍然沉浸在其瑰丽的特效场面;更能引起大量观于情节、细节、伏笔得讨论:
光头图恒宇和白发周喆直究竟是未来还是另一个现在?
为什么每一个危机之前都会告诉我们发生的时间?
为什么周喆直不顾地球撕裂风险执意点火?
为什么每次重要关头总有东西坏了?
马兆到底和数字生命什么关系?
图恒宇的女儿是怎么去世的?
无论回答是什么,电影已经取得了成功。
二. 科幻的壳 爱的内核
球2电影在科幻的类型上越走越硬,这不仅是在说诸如太空电梯视效呈现上的硬核 ---- 虽然不得不承认,在情绪不断积累的配乐加持之下,镜头随着电梯望向浩瀚宇宙的那一瞬间鸡皮疙瘩起了一身;也不只是在说影片对于人工智能、物质和意识二元论这些科幻迷已经习以为常的设定上的硬核,更是表现在诸如“人在回路” --- 高阶的人工智能需要一个人的意识在回路中 --- 这种新概念的突破上。
终究,科幻仅仅是一种电影类型,他和战争片、历史剧并无本质的不同;导演都需要在特定类型片的规则下,戴着枷锁起舞;只是相对于其他类型影片,每一个观众在科幻电影中都犹如一个神探,一丝一毫的偏离都能敏感察觉 --- 这就要求了导演对于世界观的了解以及细节的关注永远要领先于观众:球2也做到了观众的期待。
当然再好的科幻设定能带来惊叹却不一定能引起共鸣,是什么能够让观众在“见她第一面时,连名字都想好了”的场景下笑意荡漾;又是什么能够让观众在“50岁以上的,出列!”的号召声中潸然泪下 --- 源于我们共同拥有的团结、责任、牺牲与爱的朴素价值观。正是我们对于三对师徒之间传承的共情、我们对于两个家庭之间亲情的同感、我们对于危难关头唯有责任的认同;才让我们在观影之时情绪起伏不能平息,闭幕之后思绪万千不忍离去。
影片在最后为我们描绘了月球点爆计划中的人类大团结以及人与智能之间的爱是变量(是不是又和黑客帝国有一点相似)这两大主题,成功将电影推向了高潮 ---让观众完全忘记了按照第一部的剧情: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地球的 :) 。
这才是宏大科幻背景下爱的内核。
三 . 中国科幻,选择希望
从1902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之旅》到如今,科幻电影走过了百年岁月,这其中少有科幻电影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1978年奥斯卡第一次出现了科幻电影的身影 --- 《星球大战》,至此之后直到2022年,能够同时获得奥斯卡奖项并在IMDB评分进入前100名的科幻电影也只有四部:《盗梦空间》《黑客帝国》《星球大战》《终结者2》。科幻从不是一个能够被轻松驾驭的类型电影,除了故事本身以外,它和产业能力甚至国家实力息息相关,试问除了好莱坞,你还看过哪个国家同等级别的科幻电影?
其一,哪怕是抛开电影工业化程度--- 这决定了我们能不能高性价比的拍出科幻电影 ---这个显而易见的产业能力不谈,高昂成本拍摄的科幻电影是否有足够的市场为其买单才决定了这个类型电影的上限。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仍旧存在低成本而高质量的科幻电影,但是以90年代的终结者2总成本都已经过亿美元做参考,想要征服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并在荧幕面前将虚假变真实,科幻电影仍然需要重金投入。如果一个1亿美元成本科幻片需要至少3亿美元票房才能回本,那么我们需要研究一下什么样的电影市场能够满足这么大的需求:
搜索一下全球票房排行榜,好莱坞电影独霸天下前十名占据九位,唯一的一个例外是中国电影长津湖。更进一步,如果搜索各国本土票房排行榜,中国(长津湖)勉强能和美国的本土票房冠军(星球大战7)在8~9亿美元的水平线上看齐一番,而第三名的日本本土票房冠军(鬼灭之刃)相比前二直接腰斩,而再往后的电影本土票房基本都在2亿美元往下。这意味着当前只有中美两国有能力制作1亿美元成本电影(甚至已经不能算是大制作)并且仅凭自身市场就足以回本。
其二,国家实力,这是一个潜意识里的感受:试问一个没有太空实力的国家拍摄一部爆破月球的科幻电影真的不会有违和感么?这也进一步的缩小了能够制作科幻电影国家的范围。
科幻难拍更难获得成功,可他却又是跨越种族、地域、预言传播文化、引起共鸣的最好载体 ---- 毕竟在这个纷繁复杂而又多样性社会里,科学可能是大家唯一共同的信仰。所以我们希望流浪地球成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类型片的突破,更能是基于中国文化和理念的科幻电影走向全球的突破。
在此之前的科幻电影领域,说一句美国一家独大应该毫不夸张。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科幻电影的导演们正处在开疆辟土的好时代,这个时代里的人们不仅能够认同我们能够推动地球,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和那些人类最为基本的价值观而共鸣。
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那么流浪地球2仅仅是一个开始;
中国科幻,选择希望。